但是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在一个领域做满1万小时,而高质量的1万小时更是鲜有人能做到,也许这才是我们跟天才产生区别的根本原因。
但是起码可以肯定一点,我们与天才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生理上的鸿沟,高质量的1万小时刻意练习,可以让你更接近梦想。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1万小时的锤!炼!是让你怀疑人生三万次的时间,如果意志力不够坚定,还是不要做美梦了。同时,还要注意方法。
本文将会讨论这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训练可以铸就天才?天才不是天生的吗?
二、训练分为有效训练和无效训练,那应该如何区分呢?
三、迄今为止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究竟是什么?
01
通过训练可以铸就天才
人人都可以是莫扎特
莫扎特是世界公认的音乐天才。在他七岁的时候就举行了大型的音乐会,让世界广为震惊,更让人震惊的是他四岁的时候就可以分辨任何音乐的音调,哪怕只是像音乐的音调。
这种能力万里挑一,莫扎特这种完美音高的能力一直被用来证明天赋是与生俱来的绝好例子。
但是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通过对招募了的幼儿进行一年训练,使他们全部具备了和莫扎特一样的完美音高,这是对天赋异禀的最好质疑。
而且莫扎特出生于音乐世家,早在他四岁之前他的父亲就已经对他进行了更高强度的训练,所以说莫扎特很可能是被训练出来的“天才”。
为什么天才不是天生的
就像跑步可以训练肌肉一样,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就可以训练出潜能。人的大脑有极强的适应性,通过正确的训练就能激发大脑的潜能。
看一下伦敦的这个例子。
伦敦的道路及其复杂,GPS系统到这里都会陷入混乱,但是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却穿梭自如。
这是因为他们受过大量的高强度训练,而研究发现,这些经过训练上岗的出租车司机脑中负责导航功能的海马体部位比之前增大很多。
也就是说这些训练改变了大脑的结构,训练可以改变人的潜能,刻意创造“天才”。
02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被训练成天才
可能会有人问,那我也一直在训练,我投入得比别人还多,我怎么就没有成为天才呢?
那就是方法的问题了。只有有目的的训练,那种让我们专注的,及时获得反馈的,不断确定目标而且跳出舒适区的训练,才能够让我们快速的进步。
训练分为有效训练和无效训练
大多数人都陷在无效的训练中。举个例子,两个人都学古筝,每天弹20次,其中一个人达到这个次数就满足了,而并不管他到底弹对了几次。
另一个人给自己规定连续3次不弹错才能过关,如果谈错了就找原因,反复练习直到不错为止。
谁的练习质量更高呢?前一种被称作“天真的训练”,虽然埋头在做但是并不是有效的练习。
对于训练,我们需要走出这三种误区。
认为练习没有太大的作用,能力受基因限制的,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来改变自己,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心态。
认为只要练习的时间足够长,能力就能变强的,事实上,训练时间的长短对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影响,没有正确方法而反复去练习,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并且使能力水平缓慢下降。
还有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刻苦,就能提高成绩的,事实上,除非你有专门的恰当的练习方法,否则即使加倍努力也不会有大的进步。
“有目的的训练”才真正有效
确定目标不断改进而不是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的点到为止。
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做一件事情并不能提高能力,经常问问自己是有了几年的经验还是一个经验用了几年。同时训练中必须专注和思考,就像福尔摩斯说的“你只是在看但没有观察"。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跳出“舒适区”进行训练。如果人一直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那他就得不到锻炼。
一个业余的钢琴师从十几岁到三十岁都用同样的方式练习,哪怕他已经完成了1万小时他还是不会有很高的造诣,因为他没有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只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练习,是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的。
03
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刻意练习”
对于天才的训练,只有有目的的训练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用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也是“有目的训练”中的一种。
刻意练习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心理表征来思考问题,而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最强大最高效的训练方式。
刻意练习的四个原则
明确高绩效的目标,即应该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者高手,或者经典书籍,目的是能够让我们和这个领域高水平的心理表征进行这个对比,获得高质量的反馈;研究最杰出的导师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成功的原因;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