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讲究以仁政治国,秦始皇时期商鞅推动焚书坑儒导致大量书籍被焚毁,儒士被贬低或杀害。 ![]()
后来汉武帝时期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说起死回生,一时间枝繁叶茂! 历朝历代不论以何种思想作为第一位,其初心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臣民,统治江山。好的思想被曲解使用就变成了权术。 ![]()
古代帝王对臣子和百姓的管理离不开各种权术,这不必怀疑。因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任何越级干预都是在挑衅封建制度,所以作为一国之君,最高统治者,如果不懂得权谋的具体操作,国将不国。 我们回顾历史,很容易看到那些有作为的君主,都对权术颇有几分造诣,好像触手可得。 权谋之中纵横家宣扬的合纵连横可谓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战国时被提出,采纳率达到百分之百。它又在二战中被欧美国家发挥的淋漓尽致,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有必要并且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养料。 正文 它是古代著名的纵横家提出的专用于外交和军事的计谋,可以简称为"纵横"。纵横权谋曾经被用于团结六国反抗日益强悍的野蛮之主秦国。大家都知道秦国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和盘踞在中原的各国不同,六国为了夸耀自己就称秦国为蛮地。六国不约而同地瞧不起秦,不止因为他地势孤立,更由于他贫弱无力,国家衰弱。 ![]()
秦朝统治者备受冷眼和鄙视,几次下来就发愤图强,决心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经过历代君王的整顿改良,无数秦国百姓的努力,秦一跃成为天下各国中的佼佼者,只有对面的齐国可以与之抗衡。秦国和齐国两家最为强大,但都害怕对方比自己强大,都害怕自己被征服。 ![]()
两国疯狂争取其余小国作为盟国,以扩大自己的实力。 其他五个小国也不甘示弱,时不时改变政策,今天与秦国结盟后天就投奔了齐国。不可避免的战争摩擦下各国外交活动也变得频繁,隔三差五就要去别国游走。 合纵连横的名字出现之前,就已经有国家使用了合纵连横的核心实质。合纵,南北纵向排列的国家(小国)建立盟国,共同反抗齐国和秦国的打压兼并;连横,大国争取小国结盟,扩充实力,以便达到兼并另外的小国甚至大国的目的。 ![]()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合纵是防御(防止被灭国),连横是进攻(主动灭掉其他国)。两者都是基于外交,以游说的形式建立盟约,然后达到防守或者扩张的初心。 开始的时候因为国与国直接相对可以抗衡,所以出现了"朝秦暮楚",合纵或者连横比较混乱,各国的战略变化多端。后来秦朝经过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终于一家独大,远远的把曾经的对手齐国甩在了身后,更别说其余小国了。于是,合纵就成为了六国结合对抗强大有力的秦国。连横变成了秦国主动或者六国主动靠拢秦国,秦国主动是为了分别孤立六国便于逐个击杀,六国主动当然是为了存活度日,苟且偷生。 我们不难看出,有实力作为后盾的秦国采取的连横政策更为有力。实则也的确是这样,虽然六国的合纵取得了一点成效,那就是逼迫秦国不再自称天下之主。但是,秦国后来采纳公孙衍和张仪的连横计策,先孤立再消灭,把六国统治者玩的团团转,六国也没有办法。 ![]()
我认为,秦国自身实力强大并采取了适用的连横权谋是他能达到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最重要原因。 结语 合纵连横极大的改变了战国时天下的政治思维与导向,推动了天下的统一。它是对各国君主人性的精准度量,诸侯们即便明白其中道理也没有办法拒绝,就好似一条定理般不可撼动。它特有的意义和实践效用值得我们现代人了解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