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7月23日 美国地球资源卫星Landsat 1发射升空 它逐一扫描地球表面 两年时间便覆盖了75%的陆地面积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如此宏观而“高清”的视角 观察我们所居住的星球 许多鲜为人知的神秘角落也被一一展现 中国西部的一只“大耳朵”尤其引人瞩目 它长约60千米,宽30千米 明暗相间的半环状线条 一圈一圈地向中心收拢 形如“地球之耳” 人们既不知其所为何物 亦不知其由谁人造就 只知其所在之地名为 罗布泊 (Landsat 1拍摄的地球之耳;1960年代CORONA卫星也曾拍摄到地球之耳,但画面不够清晰,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图片源自@NASA) ▼ ![]()
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 深居亚欧大陆内陆 (罗布泊位置,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
这里遍布荒漠、异常干旱 极目四望,往往寸草不生 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 也是当仁不让的死亡地带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罗布泊北部山区地貌,摄影师@文兴华) ▼ ![]()
然而就是这样的死亡地带 却拥有极其强大而神秘的吸引力 从1876年 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进入罗布泊 到1901年 在此沉睡千年的古城 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偶然惊醒 再到1964年 中国在此成功试爆第一枚原子弹 (罗布泊核实验基地遗存,摄影师@陈浪) ▼ ![]()
再到1980年 一具被称为“楼兰美女”的干尸出土 轰动世界 (楼兰美女出土现场,摄影师@刘玉生) ▼ ![]()
无数的探险家、科学家为之着迷 甚至付出生命 (1980年生物化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1996年探险家余纯顺因迷路脱水而亡,两人的遇难在当年影响极大;下图为位于罗布泊中心地带的余纯顺之墓,经过此处的人们会在墓前放上饮用水,以示祭奠;摄影师@文兴华) ▼ ![]()
民间关于它的传说 更是数不尽数、真假难辨 以至于成为玄幻小说、盗墓文学的热门地点 (被盗的墓葬,孔雀河下游红山古墓,摄影师@鲁全国) ▼ ![]()
罗布泊究竟发生过什么? Ⅰ 聚水成泊 众所周知 天山、昆仑山等大型山脉合围 阻挡水汽进入 群山夹峙之中的塔里木盆地 形成了面积极为广阔的沙漠、荒原 盆地最东缘的罗布泊亦是其中之一 (罗布泊与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形图,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化亦有重大影响,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
然而 与人们惯常印象不同的是 今天被称为死亡地带的罗布泊 却曾经是连绵荒漠中最湿润的地方 其中的关键便是 它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洼处 那些从四周山脉中发育出的河流 包括孔雀河、车尔臣河 以及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 甚至还包括源于祁连山的疏勒河 纷纷向罗布泊奔流而来 (塔里木盆地主要水系,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
流水在罗布泊的荒野大地上 冲刷出绵长的峡谷 (连绵60余千米的罗布泊大峡谷,由阿尔金山上的积雪融水及雨洪在库姆塔格沙漠中冲刷而成,深度近20米;注意峡谷中行驶的车辆;摄影师@文兴华) ▼ ![]()
![]()
宽阔时如阳关大道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文兴华) ▼ ![]()
原本黄沙漫漫的河流两岸 也变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航拍塔里木河,摄影师@赵来清) ▼ ![]()
诸水汇流 最终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罗布“泊” 一个超级大湖 其湖面广阔,最高时可达1万平方千米 是今日中国最大湖泊青海湖的两倍有余 与同样诞生于荒原之中的乌尤尼盐沼 即著名的玻利维亚天空之镜面积相当 那些有幸得见“中国天空之镜”的古人 想必一定会感到非常震撼 (罗布泊的语义亦为“汇水之地”,是否能成为天空之镜还需要许多其他条件;下图为乌尤尼盐沼,摄影师@叶梓颐) ▼ ![]()
中国史籍《汉书》中 曾记载了罗布泊当年的盛况 (出自《汉书·西域传上》) ▼ “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 事实上 诸水汇流所形成的不仅仅是罗布泊 而是一个密布的湖泊群 包括喀拉和顺湖、台特玛湖 以及柴鲁特库勒湖等数十个大小湖泊 (台特玛湖,曾经全部干涸,近年由于车尔臣河来水增加以及生态调水,湖面已经初步恢复,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 ![]()
被水滋润的罗布泊及周边区域 河网纵横、湖泊密布 生命也开始绽放 美丽的胡杨或独木自赏 (拍摄于罗布泊西缘的32团,摄影师@赵来清) ▼ ![]()
或三五为伍 (拍摄于罗布泊西缘的32团,摄影师@赵来清) ▼ ![]()
或成行成排 (拍摄于罗布泊西缘的32团,摄影师@赵来清) ▼ ![]()
或与一波清水相映 浑似江南水乡 (塔里木河、沙漠与胡杨,摄影师@陆虹羽) ▼ ![]()
包括候鸟在内的各种动物 栖息其间 (大西海子水库的鸟群;该水库是后来罗布泊彻底干涸的原因之一,曾饱受诟病,现在已经成为一座专用于生态供水的水库,摄影师@赵来清) ▼ ![]()
直到今天 罗布泊地区有记录的鸟类仍有151种 爬行类17种、鱼类11种、哺乳类33种 最著名的当属野生双峰驼 这是一种比野生大熊猫还要稀少的动物 而罗布泊的种群数量占全世界的60%以上 (野生双峰驼可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生存,包括饮用咸水,目前罗布泊已经建立了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摄影师@水冬青) ▼ ![]()
有了水,有了丰富的动植物 罗布泊最绚烂的绽放 将由人类创造 Ⅱ先民与楼兰5000年前 西方欧罗巴人的一支 吐火罗人(Tocharians) 开始向东方水草丰美之地迁徙 他们看到罗布泊绿洲繁茂、胡杨成林 便在此定居下来 4000年前 罗布泊的先民们 已经掌握了灌溉技术、制铜技术、纺织技术 开始大规模开发他们的家园 是为罗布泊的青铜时代 他们从东方引入黍 从西方引入小麦 在绿洲中开垦出大面积的农田 (黍起源于中国华北,并经欧亚草原,向东欧传播;小麦起源于西亚,经新疆向中原传播;罗布泊正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带;下图为古墓沟出土的草编小篓,内盛小麦粒、粟米粥干,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小麦之一;此篓纹样清晰美观,且非常结实耐用;另外,中国史籍中经常提到的大月氏亦为吐火罗人;摄影师@刘玉生) ▼ ![]()
他们饲养牛、羊 切其皮革为鞋靴 (小河墓地出土的皮靴,一般用牛皮或猞猁皮缝制,摄影师@刘玉生) ▼ ![]()
纺其毛绒为毡帽 (小河墓地出土的毛制毡帽,即便在今日也相当时尚;更为关键的是其羊毛、毛绒品质甚佳,可以纺70支以上的细毛纱,比现今许多羊毛产品都更优异;摄影师@刘玉生) ▼ ![]()
还有如短裙般的女式腰衣 (小河墓地出土的女式羊毛腰衣,摄影师@刘玉生) ▼ ![]()
他们信仰灵魂不灭 以保护好祖先灵魂寄寓之所为头等大事 并频繁举行隆重的原始宗教仪典 充足的胡杨木为他们提供了最佳的原材料 包括制作真人大小的木俑 (小河墓地出土的木雕,摄影师@李学亮) ▼ ![]()
打造数量众多的船形木棺 (航拍著名的小河墓地,直径达60-70厘米的木棺有如一个个小船;点击放大后查看,可以发现棺上立柱者,象征男根,代表墓中为女性;棺上立扇形木者,象征女阴,代表墓中为男性;男根、女阴立木高达3-5米,是罗布泊早期的生殖崇拜;摄影师@刘玉生) ▼ ![]()
在耗费了1500株胡杨木之后 木俑、木棺、立柱层层堆叠 大地上竖立起一个巨大、高耸的“死神宫殿” “宫殿”共分为五层 由不同时期的棺木堆叠 再加上自然积沙,形如一座小山 祖先们则乘着船形棺木 面向沙海,踏上黄泉之路 (小河墓地,摄影师@李学亮) ▼ ![]()
与此同时 吐火罗人还与周边东方人群混血 形成相貌俊美的混血儿 其中一位女性尤以美貌著称 她白肤栗发、高鼻深目 头戴尖顶毡帽、斜插禽鸟翎毛 人称小河公主 (下图为罗布泊小河公主复原图,复原者为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 ▼ ![]()
小河公主生活于距今3500-4000年间 其保存完好、栩栩如生 历经数千年而不改 尤其长长的睫毛如一排幼松般挺立 令人赞叹不已 (小河公主出土于2004年罗布泊西南的一条古河道旁,棺木由胡杨木制作,呈船形;面部敷有奶酪状物质;出土时,令考古队员非常震惊,当时的画面可以参见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第1集;摄影师@刘玉生) ▼ ![]()
当我们完全打开棺木 揭开小河公主身体外包裹的毛毯 景象更是令人惊奇 其身材修长 毡帽、皮靴、腰衣以及各种细节装饰 无不尽显“时尚”之感 完全无法想象这是数千年前人类的衣着美学 (可点击放大查看,摄影师@刘玉生) ▼ ![]()
但是先民的生活也并非伊甸园 那个名声大噪的“楼兰美女” 实际上是一位40岁左右的女性 她的一生几乎是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度过 烟尘、沙尘侵入了她的肺部 体虱寄生在她的毛发中 最终 一个草篓 一件梳齿不全的木梳 一片勉强可以遮体的粗毛布 陪伴她离开了人世 (被称为楼兰美女,但生活年代实际比楼兰国更早,摄影师@刘玉生) ▼ ![]()
更有1/4的人甚至活不到成年 幼小的身体 只需要一块毛线毯 便可以包裹 (古墓沟出土的幼儿干尸,摄影师@刘玉生) ▼ ![]()
然而 无论人生是悲是喜 不知何种原因 先民的故事在3500年前戛然而止 在之后很长时间内杳无音讯 (古墓沟太阳墓航拍,因每座古墓都是用圆形木桩围成,呈太阳放射光芒状而得名,摄影师@陈浪) ▼ ![]()
直到公元前176年 一个西域小国突然现身西汉史籍 匈奴冒顿单于在给汉文帝的信中 夸耀自己武功之盛 顺便提到了它的名字 (冒顿mòdú;引文出自《史记·匈奴列传》,这是史籍中首次出楼兰) ▼ “(匈奴)以天之福,吏卒良,马疆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以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没错!就是 楼兰 这是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后世与它有关的诗词全都脍炙人口 王昌龄诗云 (楼兰是汉代人的音译,既是族名,也是国号,译名相当优美,是一个高水平的译名;引文出自王昌龄《从军行》)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白诗云 (李白《塞下曲六首》)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收到单于书信的50年后 即公元前126年 张骞带回了楼兰的“实测报告” (《史记·大宛列传》) ▼ “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盐泽即为罗布泊 而楼兰便是当地居民建立的新国家 汉帝国随即兵出玉门关 将匈奴势力渐次逐出西域 (此处用玉门关代指汉代边关,因为玉门关的建成时间要晚于汉对匈战争的开始时间;下图为航拍汉代玉门关遗址小方盘城,摄影师@钱玮) ▼ ![]()
沟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也开始热络起来 控制了罗布泊水源的楼兰 更是其中的关键枢纽 (丝绸之路部分路段示意图,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
中央在楼兰设置西域长史府 将罗布泊地区正式纳入管辖 (楼兰古城三间房遗址,其墙体极厚,应为当时西域长史府重要物资的存放之处;摄影师@文兴华) ▼ ![]()
为保障西域安全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还动用数十万人修筑汉长城 经罗布泊直抵最西端的轮台 (人们通常认为长城最西端位于嘉峪关,其实仅指明代长城;下图为脱西克烽火台,位于孔雀河中段,库鲁克塔格山前;摄影师@刘玉生) ▼ ![]()
楼兰王国也借助中央之威扩张势力范围 逐步占领且末、小宛、精绝(尼雅)诸国 到东汉中期已基本统一塔里木盆地东南部 楼兰的鼎盛时代到来了 (楼兰借助中央军事力量的扩张,始于楼兰王尉屠耆;尉屠耆后来迁都若羌,并改国名为鄯善;注意,此鄯善并非今日吐鲁番的鄯善县;为方便起见,我们在后文中仍称其为楼兰;之后楼兰的扩张,也有其他诸多原因;下图为楼兰最大势力范围示意图,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
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 楼兰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群 其东西融汇、兼容并包 颇似20世纪香港之于中国的地位 (罗布泊出土的钱币,摄影师@刘玉生) ▼ ![]()
他们接纳来自印度的佛教 建立起巨大的佛塔 (楼兰古城佛塔,摄影师@李学亮) ▼ ![]()
又融合希腊艺术 为神佛添置天使的翅膀 成为著名的“有翼天使” (米兰古城、楼兰古城都有发现类似风格的艺术;由于亚历山大东征,将希腊式艺术带入阿富汗巴基斯坦古国犍陀罗;这种艺术又随着佛教东渐,传入中国新疆;此壁画被斯坦因盗走,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 ![]()
接着 他们又将希腊酒神的宴饮场面 请进佛教的极乐世界 端着的酒器却充满贵霜帝国的形制 (楼兰壁画墓,学者推断是由来自贵霜帝国的新移民建造,摄影师@刘玉生) ▼ ![]()
他们喜爱来自蜀地的上等织锦 (著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出土于尼雅遗址,距今超过1000年,色彩依然艳丽,8个汉字清晰可辨;摄影师@刘玉生) ▼ ![]()
或是时尚的半袖绮衣 (东汉半袖绮衣,楼兰LE墓地出土,摄影师@刘玉生) ▼ ![]()
也不会拒绝大胆裸露的罗马艺术织品 (营盘墓地出土的毛织物,上面的人物具有明显的罗马艺术风格;摄影师@刘玉生) ▼ ![]()
这里依然盛产美女 (西域王公贵族喜欢娶楼兰女为妻,在出土的汉简中多有提及,也有多次嫁入中原的记录;下图为米兰佛寺壁画中的楼兰女) ▼ ![]()
但与小河公主对应的“沙漠王子” 生活显然更加富足 其陪葬品之丰富精致、保存之完好 足以蜚声中外 (尼雅遗址8号墓出土的“沙漠王子”,据推测为末代精绝国王,陪葬有大量精品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也出于此墓;摄影师@刘玉生) ▼ ![]()
文化交汇、生活富足的楼兰人 不禁发出这样的呼喊 (语出自尼雅佉卢文书,佉音qū) ▼ “大地不曾负我,须弥山和群山亦不曾负我,负我者乃忘恩之小人。我渴望追求文学、音乐以及天地间一切知识,世界仰赖这些知识” 然而楼兰人对知识的追求显然未能继续 公元6世纪 楼兰国逐渐从历史上销声匿迹 到了公元645年唐玄奘途经此地 眼见繁华散尽,亦是相当惊讶 (语出自《大唐西域记》,描绘的是且末与楼兰之间的景象) ▼ “城郭岿然,人烟断绝” 为什么会这样? Ⅲ消失之因原因是多样的 包括外敌入侵、丝绸之路改道 甚至突发的鼠疫 但其中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 自然环境的恶化 气候开始变干变冷 再加上与日俱增的人类活动 破坏了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 胡杨死亡,植被大规模减少 (死亡的胡杨,摄影师@赵来清) ▼ ![]()
上游来水减少,河道干涸 湖泊面积也日益缩小 (干涸的罗布泊,历史上罗布泊面积有过多次反复增减,摄影师@李学亮) ▼ ![]()
与此同时 荒漠的面积却在与日俱增 罗布泊周围常年大风肆虐 大风一起,往往飞沙走石 再加上周围山地突发的雨洪 不断侵蚀脆弱的地表 地表之上形成了大面积的土丘、沟谷 是为雅丹地貌 罗布泊雅丹总面积高达3000平方千米 是中国第二大雅丹地貌分布区 (楼兰古城附近的雅丹形成时间并不长,是近千年来的产物,也是环境恶化的见证者之一;下图为白龙堆雅丹,摄影师@王隽斌) ▼ ![]()
或如万舰齐发 (龙城雅丹,这种雅丹都是同一方向的沟谷,多是常年盛行某一方向的大风所致;摄影师@钱玮) ▼ ![]()
或如荒原孤岛 (罗布泊以北的小南湖,摄影师@红酒) ▼ ![]()
雅丹形成过程中那些被风吹走的沙尘 则在罗布泊南侧、阿尔金山北侧降落 再加上其他沙物质来源 从而形成了新疆第三大沙漠 库姆塔格沙漠 (库姆塔格沙漠最初形成时间要更早,但是近千年来雅丹规模的扩大,也大大增加了库姆塔格的面积;2016年1月9日的库姆塔格沙漠,非常罕见地下雪了;摄影师@悠悠) ▼ ![]()
![]()
环境的恶化立即引发连锁反应 农田、牲畜的产量日益降低 军队的口粮也不得不大幅缩减 在楼兰繁盛期间 一般吏士每人每日供给粮食一斗二升 最少时曾减到六升 即便如此上级仍在不断要求压缩口粮 (《流沙坠简》) ▼ “宜渐节省使相周接” 于是人口流散 原本繁华的城池逐渐荒废 楼兰也在历史记忆中变得越发模糊不清了 (荒废的楼兰古城,摄影师@郝沛) ▼ ![]()
时间到了20世纪后半叶 塔里木盆地的开发愈发强劲 我们修建大坝、拦蓄上游河水 浇灌出一片片农田绿洲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米兰水库,摄影师@文兴华) ▼ ![]()
1961年 那些原来流向罗布泊的诸多河流 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 下游河道全部断流 罗布泊终于完全干涸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消退的湖水 在湖边留下了一道道新的岸线 岸线不断收缩,直至湖心 我们前面所提到那只大耳朵便因此形成了 (罗布泊地球之耳最新卫星图,绿色为正在开采的钾盐矿基地,源自@Google) ▼ ![]()
如今 小河公主、沙漠王子、楼兰、鄯善 都已经一去不返 罗布泊又在矿产开发的需求下 将地下卤水抽到地表 重现水天一色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干涸后的罗布泊拥有丰富的钾盐资源,2002年起钾盐公司人工营造了200平方千米的盐湖;摄影师@郝沛) ▼ ![]()
当我们眺望广袤的湖面 一个个故城、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故人 都仿佛在向我们诉说 罗布泊的故事 不是传说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包括:夏训诚《中国罗布泊》、林梅村《寻找楼兰王国》《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王炳华《悬念楼兰-精绝》、阿尔伯特·赫尔曼《楼兰》、伊弟利斯《寻找消失的文明,小河考古大发现》 P.P.P.S. 本文中多次提到的摄影师刘玉生先生,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专职摄影师,从1979年就开始文物、考古、遗址摄影,也是无数次考古工作现场的记录者,其作品多次获奖,本次为星球研究所特别提供了许多难得一见的佳作,我们在此致以谢意 ... The End ... |